終審評委名單:
  朱永新(新教育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孫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周天勇(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王奇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蘇里(北京萬聖書園總經理)
  李靜(文學評論家)
  朱朱(藝術批評家)
  惲梅(《父母必讀》雜誌主編)
  陸曉婭(心理研究專家)
  張勇(教育研究專家)
  《平如美棠》
  書中的愛不像糖更像鹽
  因為主持讀者見面會,我見到饒平如老先生,92歲的他稱自己的經歷是“木偶奇遇記”:一個獃獃的木木的人,畫了幾幅畫,想讓兒孫們知道自己和老伴的故事,沒想到孩子們把它們發到微博了。有那麼多人喜歡,出版社找上門來,於是有了這本書。那天見面會上,很多青年男女是衝著老先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來的,但以我看,這《平如美棠》中的愛不像糖更像鹽——沒有電光石火,窗前一瞥卻心中永存;沒有海誓山盟,勞教關頭卻不離不棄;沒有你儂我儂,生離死別卻愛心不移——是這生命之鹽,讓愛長存吧。 □評委:陸曉婭
  《共同的底線》
  十年前的文章,今天仍有意義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中國的現實問題,十年前寫的文章,今天還很有意義。當然,我也有異議,主要是兩點:第一,文章是十年前寫的,從書中的素材來說,畢竟這些年社會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第二,從思想觀念來說,這本書也有問題:權利和平等被認為是幾乎一樣重要的“共同的底線”,但沒有自由,哪裡有平等?“共同的底線”在中國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下,有很大的號召力,但是從學術和思想的角度來說,不可能存在什麼“共同的底線”。□評委:高全喜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
  讓人感到一種非常偉大的力量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讓你瞭解到大清洗時代詩人和極權之間的對峙,以及極權對人性和環境的摧毀。俄羅斯詩人由於文學、由於詩在他們人格中的建立,和歷史決定論之間、和無形的體制之間一直保持強悍的張力,讓人感到一種非常偉大的力量。 □評委:李靜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這部書比《巨流河》更勝一籌
  這部書總是被用來和《巨流河》相比,《巨流河》寫得很真摯,但是就思想性、文學的表現力來說,王鼎鈞先生的這部回憶錄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在一些歷史關鍵點上,幾次打仗,王鼎鈞正好都在當地,他沒有什麼學歷,但是受到詩書的熏陶,寫下的這部回憶錄用心且用力。回憶錄前三部寫得很好,最後一部弱了些。我把這部書推薦給山東的老人看,喚起了他們的很多回憶。□評委:何懷宏
  《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
  是可愛之書熱情之書苦澀之書
  我太喜歡這樣率真而有個性的表達了。看完,我把它推薦給了很多朋友,因為它的珍稀屬性:它是可愛之書,那偉大的父愛藏在一幅幅讓人忍俊不禁的“故事畫”中;它是熱情之書,透露了這個男人如何抗衡“下放”的艱難困苦;它也是苦澀之書,真實鮮活地記錄下那段知識分子被改造的荒誕歷史…… □評委:陸曉婭
  《吾國教育病理》
  從多個角度反思中國教育
  這本書是鄭也夫教授對中國教育的反思,觀點犀利,能刺激人。1999年以前,這種反思已經很多。這本書出版前,我就看了其中的內容,主要從政治、社會、文化等三個角度來進行反思,恰恰沒有從教育本身來反思。如果要尋找教育病理,這都是外圍的病理,討論的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種病,而不是來分析“病”本身。所以,在我看來,這本書如果早一點出版,作為一本啟蒙書,會更好。□評委:張勇
  《愛哭鬼小隼》
  潤物無聲地講述孩子的成長
  《愛哭鬼小隼》這本書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現實意義,它不是從時代的宏大視角,而是從一個愛哭的男孩子的視角出發,講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寫,但沒有用到任何心理學的語言,潤物無聲地呈現了作者自己的想法、理念。□評委:惲梅
  《變革中國》
  為人們看待中國改革
  提供一種時間的視角
  《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過去像張五常這樣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過30年思想的禁錮、理論的僵化,改革是非常困難的,但中國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出乎人們理論上的判斷,實踐比理論走得快。這本書的特點就在於向人們展示了中國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的厚重性,人們可以從中看到中國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改革過程,以及這種改革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的社會活力與生產力,它為人們看待中國改革提供了一種時間的視角。□評委:周天勇
  《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
  藝術史寫作是特別艱難
  擔風險的工作
  藝術史的寫作是一項特別艱難、特別擔風險的工作,因為歷史的真相總是複雜的,但如果所有人都迴避了這種性質的寫作,我們就無法看到關於這段時間的藝術史的一個個人化的還原。就這本書而言,可能是因為蘇立文和中國三四十年代的作家、詩人、畫家有比較密切的交往,他對中國20世紀上半葉藝術史的敘述,我覺得非常具有參考性,也非常生動,因為他有一個見證者和親歷者的身份;而對於中期,也就是早期社會主義藝術史的敘述,他因為恰好擁有一個文化視角的距離感,非常難得地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有別於官方敘述的表述;涉及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也就是中國先鋒藝術到當代藝術的敘述,我則認為蘇立文有一種視角的局限性。不過正如我所說,所有的藝術史都是主觀的,它能夠去建構這樣一本著作本身,就是非常值得致敬的工作。 □評委:朱朱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江楠 吳亞順  (原標題:來自終審評委的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53nilg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